北京冬残奥会上,运动员摘金夺银,共襄盛会,而赛事的精彩开展,也离不开科技的加持。
诸多冬残奥会科技充分展示了我国无障碍科技智能领域的高水平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说,科技在赋能冬残奥会的同时,也将留下丰厚奥运遗产,为广大需求群体带来美好期盼
火炬手的腿上机器人
在3月2日举行的冬残奥会火炬接力火种汇集仪式上,负责火种汇集的9名代表之一邵海朋格外显眼,他的双腿穿着颇具科幻感的助力外骨骼,在拐杖辅助下独自走上主席台。文化和旅游部数据表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度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减少30.22亿人次,下降51%;国内旅游收入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万亿元,下降61%。
邵海朋曾是一名建筑工人,因事故摔伤导致双下肢截瘫邵海朋穿戴的是我与团队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研究员帅梅告诉记者,该外骨骼机器人基于传感网络和AI控制算法,能自动感知穿戴者的主观行动意愿,辅助其随心而动,实现快走,慢走任意切换,还能实现上下楼梯,上下坡等较为复杂的动作
这一外骨骼机器人主要用于行走能力有一定障碍但并未完全丧失行走能力的残疾人,它可以增强人的肌肉剩余力量,不断帮助身体恢复机能帅梅说,火炬手穿戴完成该设备后,不需特别的训练,仅在几十分钟后便可适应并驾驭机器人,实现人机协作
能深度参与奥运,觉得很自豪同时,奥运也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正是这次契机让团队成功研发出这套机器人,大家都很振奋帅梅说,未来该项冬残奥科技将落地上市,惠及普通残疾民众
冬残奥村里的智能出行
北京冬残奥村里,无障碍便捷智能管理平台实时显示着村里各公共空间的人流量,无障碍车位数量,共享轮椅位置与租借信息等。
我们结合无障碍的理念,利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冬残奥村建立了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管理平台,并配合使用集成研发的多项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终端设备,满足无障碍需求人士的各类基本生活需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工作部部长梁楠说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在冬残奥村的共享轮椅上安装定位设施,与智能管理平台联动,便于工作人员实时掌握轮椅租借情况,实现统一合理调度,保障运动员随时就近使用共享轮椅,在冬残奥村的无障碍车位上,该科研团队安装了智能地锁,残疾运动员驾驶车辆进入停车场前,可通过手机终端接入智能管理平台,后台自动为其匹配距离目的地最近的无障碍车位。
梁楠说,冬残奥会结束后,这些无障碍科技将在城市生活场景中推广应用,为残疾人出行保驾护航。
机场里的无障碍智慧
佩戴外形酷似颈椎按摩仪的机场航站楼高精度定位导航设备,涉残奥视障特殊旅客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室内行走时,可实现无障碍通行。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何东林介绍,视障人员可将设备佩戴于颈部,当其在航站楼内行走时,设备可通过超声波探头和摄像头实时监控障碍物,通过震动反馈引导使用者避障。
航站楼内,多交互能力机器人在冬残奥期间持续坚守岗位,特殊旅客通过文字,语音和手语与其交流互动,获取防疫政策,航班,机场服务等信息。今年7月以来,我国又发生多起由境外输入源头引起的疫情,文旅产业受到的影响随之显现。
以冬残奥会为契机,该团队针对机场智能无障碍技术和服务需求,为我国在机场无障碍智能出行技术,交互式决策算法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何东林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相关科技,为机场残障旅客提供更优质的体验我们将设计更易于携带的设备,并提高设备的环境智能感知能力,还要打通室内室外全流程,辅助残障用户实现完全自主出行
赋能运动员训练的科技战袍
早在备赛北京冬残奥会时,国家轮椅冰壶队,残奥冰球队便身着由北京服装学院团队打造的科技战袍,夜以继日,挥汗如雨。
根据残奥会运动员体型特征及运动原理,我们深入研究相应的人体测量方法,体型数据库及服装原型,在功能服装的舒适,保暖,穿脱,收纳等关键技术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最终利用数字化建模和3D打印技术为轮椅冰壶运动员开发了坐姿羽绒马甲和坐姿防风防滑羽绒裤,为残奥会冰球运动员打造了训练服等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史丽敏说
此外,该团队帮助相关单位建立了《冬残奥会运动项目辅助服装设计导则》《肢体残疾人服装用人体测量的尺寸定义与方法》,为我国无障碍服装服饰体系科技创新提供借鉴,推动我国肢体残疾人冬季运动服装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消费的相关要求,提升全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更大贡献度,这里提出如下建议。。
从奥运赛场即将走向大街小巷,冬残奥会上无数科技用温度感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未来还将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残疾群众,让科技赋能生活,让残疾人拥有更多可能。
。